不同行业的ESG评级标准是否统一
答案是不统一,这也是当前 ESG 面临的主要问题。ESG 的框架比较多样化,关注的方面并不一致。评级机构对框架理解也存在差异,即使基于同一个框架也会建立有区别的独特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尽管各个评级机构会将评级原则公开,但具体操作并不透明,各项指标权重不明,投资者对整个机制的运作缺乏了解。
首先,来自不同国家与地区的评级机构,往往就会对 ESG 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解。例如,来自发达国家的机构可能会重点关注关于企业员工的多元化倾向,这些指标在新兴市场往往不受重视。而在中国,评级机构对企业是否尽到“扶贫”责任有着关注,但海外机构对此的考察比较有限。或者,对于海外评级机构来说,它们同样经历过类似瑞幸咖啡这样的恶性欺诈事件,但因已经建立了相对完善的监管要求,因此通常不会考虑财务造假风险,然而这一点对于监管系统尚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则更为现实。
其次,评价体系的设计者本身的价值取向也会影响ESG 评分。年轻职业经理人也许更关注企业在环保方面是否尽到责任,年长者则会更加注重企业的数据欺诈问题,这些都必然对指标权重有所影响,并体现在最终结果之上。而当这些考量从偏向商业的一侧蔓延至更加“社会化”一侧,结合宗教、少数群体等一系列问题后将会更加复杂而难以统一。
以影响力最高的 MSCI ESG评级体系为例。MSCI ESG 评级对每个公司的评级都包含 E(环境)、S(社会)和 G(公司治理)三个范畴,涉及污染和排放、人力资本数据安全、商业伦理等,不同行业选择不同的关键议题进行打分,并针对各个议题从上市公司的风险暴露和风险管理两方面打分。
G (治理)是通用的指标,无论公司处于什么行业在什么地区运营,都会有 G 相关的指标,并且在整个评级的权重占比会在 33% 或更高。在 MSCI 体系里,G 被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是公司治理结构,主要考察该公司的董事会构成,是否有足够多的独立董事,或者关键的薪酬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内是否有足够的独立董事代表中小股东,能否有效执行对公司高管和运作的监控。此外还要评估公司的高管薪酬、部分高管在公司是否有过强的控制力、会计透明度、股权结构等。另一方面是关于商业行为的议题,即分析企业在防控贿赂腐败、反商业欺诈以及纳税等是否合理。
不同行业的 ESG 评估指标有何差异
不同行业的 ESG评级标准是有差异的,尤其体现在E(环境)和S(社会)方面。
MSCI ESG 评级体系大概有 30 多个议题,但并不是每个行业都用相同的 30 多个议题去评估。评估模型的构建是从投资人的角度去帮助他们减少潜在的投资风险,ESG 议题也是和上市公司的长期发展、可持续经营以及财务相关联的,一般对每个行业选取3~7个与该行业最相关的议题进行评估,选择议题的过程中会使用相当多的量化数据作为支撑。
例:对于一些高污染、高排放的行业,像碳排放、污染物排放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社区保护等与环境相关的议题会是比较重要的议题,而对于消费品行业,产品质量、消费者的安全隐私保护等与社会相关的议题就会比较重要;还有处于高危行业的企业,容易出现安全事故,则工伤率、人工安全和健康等议题就比较重要;另外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客户的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等是重要议题。
在议题的选择上对地域因素不会有特别多的差异但会在评估每个议题时考虑一些区域的特点,比如水资源缺乏的问题,在评估时会首先看全球水资源分布的宏观数据和地图,企业在不同的地区运营面临的水资源风险不一样,这就会作为风险计量考虑进去。
此外每年 MSCI 都会遵循大数据测算、分析师的分析和全球投资者提出的意见微调评级模型,以达到和每个行业更好的匹配。在对每个议题进行评估之后会给企业打出一个总分,然后将它在全球同业中进行排序,基本上排名前 5% 的公司会被划分到 AAA 等级排名后 5% 的公司是 CCC 等级,其他的公司在中间呈正态分布,行业偏向性较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