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排放监测概念
碳排放监测通过综合观测、结合数值模拟、统计分析等手段,获取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环境中浓度、生态系统碳汇等碳汇源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信息,为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和管理提供服务支撑。主要监测对象为《京东协议书》和《多哈修正案》中规定控制的7种人为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CO2)、甲烷(CH4)、氧化亚氮(N2O)、氢氟化碳(HFCs)、全氟化碳(PFCs)、六氟化硫(SF6)和三氟化氮(NF3)。
重点行业碳排放源监测
排放源监测主要指通过手工或自动监测手段,对能源活动、工业过程等典型源排放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进行监测的行为。
二氧化碳(CO2)、甲烷(CH4)等温室气体排放与大气污染物排放具有同根、同源、同过程的特点,统筹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排放监测,夯实温室气体排放监测基础,有助于评估与验证温室气体核算方法和排放因子的科学性,支撑建立符合中国实际国情的温室气体核算体系;同时,也可以丰富我国碳排放交易中排放量的确定方法,推动企业碳排放与污染物排放的协同监测监管。
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源自能源活动和工业过程,其中固定源燃烧占比约85%,其余为建材、冶炼等环节贡献。二氧化碳排放监测主要依托连续监测技术,即通过对排放口二氧化碳浓度和排气流量开展自动监测,实施连续监测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变化情况,该技术在美国、欧盟已有成熟应用,在我国处于试点研究阶段。
甲烷排放主要来自于能源生产,如石油天然气、煤炭开采过程中的逃逸排放,占比近90%。石油天然气开开采行业甲烷逃逸主要来自组件密封点和敞开液面的泄露,主要依托挥发性有机物泄露检测协同开展监测,估算泄露排放水平。煤炭开采中的甲烷逃逸主要包括在产煤矿井工开采、露天开采过程的逃逸,废弃煤矿的逃逸,以及矿后活动的逃逸等,其中井工开采方面国际国内多采用甲烷连续监测手段开展监测,露天开采、废弃煤矿和矿后活动多基于产品产量进行估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