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被提上日程,越来越多的科研机构和大学都在开设碳中和研究院,今天双碳网小编整理了国内的9个碳中和研究院,供大家参考,当然,小编没有总结上,欢迎评论区补充。
一、浙江农林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成立时间:2021年07月
机构方向与定位:
旨在综合运用文理融合、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为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碳达峰碳中和专业领域提供跨学科综合解决方案,力求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低碳发展路径与政策、亚热带森林增汇稳碳、碳达峰碳中和制度创新、生态文化传承与创新、生态文明法治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研究院前身是2011年设立的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中心。2021年6月,更名为浙江农林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2021年9月获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批准为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基地。2022年12月获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浙江省新型智库联席会议批准为浙江省新型重点专业智库,进入建设具有全国影响的省级新型智库培育名单。
二、西安交通大学水循环与碳中和技术研究院
成立时间:2021年07月
机构方向与定位:
重点突破典型工业聚集区和城乡水污染控制与资源化利用开展系列关键技术,工业方面以油气田、煤炭开发以及相关化工领域、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有色治金领域等废水处理与资源化利用节能减排为主攻方向。
水循环与碳中和技术研究院是陕西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建的科研创新平台。
三、南京林业大学碳中和研究中心
成立时间:2021年07月
机构方向与定位:
聚焦国内外碳汇计量监测、固碳增汇理论技术及相关经济政策问题的研究。
从碳源、碳汇监测与计量角度出发,融合林业固碳增汇技术集成、各类生态系统多种生态效益评估、林业经济管理与政策咨询、碳交易背景下生态补偿实现、全社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等方向,开展各项政策、策咨询、林业碳汇监测与计量技术服务、固碳增汇技术集成与研发以及面向社会的科普宣传工作。
四、辽宁碳中和创新研究院
成立时间:2021年07月
机构方向与定位:
聚焦国内外碳汇计量监测、固碳增汇理论技术及相关经济政策问题的研究。
从碳源、碳汇监测与计量角度出发,融合林业固碳增汇技术集成、各类生态系统多种生态效益评估、林业出经济管理与政策咨询、碳交易背景下生态补偿实现、社会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等方向,开展各项政策、决策咨询、林业碳汇监测与计量技术服务、固碳增汇技术集成与研发以及面向社会的科普宣传工作。
五、沈阳工程学院碳达峰碳中和研究院
成立时间:2021年07月
机构方向与定位:
重点开展碳中和基础理论、减排增汇技术、清洁能源、碳核算、交易和碳金融体系构建等综合研究,致力为地方政府、企业提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咨询,为能源电力企业提供绿色转型解决方案。
为切实推动落实此项工作,沈阳工程学院与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有限公司签署了《辽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沈阳工程学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六、山东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成立时间:2021年07月
机构方向与定位:
聚焦于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阶段性战略目标,以碳中和区域政策分析、碳中和示范试点的理论模式与路径等研究为重点,探索绿色低碳发展创新实践。
由《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编辑部发起,经山东师范大学批准成立,是集碳中和科学研究、信息交流、技术咨询、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新型科研机构。
七、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成立时间:2021年07月
机构方向与定位:
设立天然气绿色开发利用研究中心、零碳能源系统研究中心、储能技术研究中心、二氧化碳高效捕集与绿色转化研究中心4个研究中心。
针对研究院的发展情况,校方介绍,未来将依托学校多个学院的学科优势和特色,包括化学化工学院、电气信息学院、新能源与材料学院、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光伏产业研究院、天然气现代产业学院等,跨学科联合,集全校之力,在能源碳中和领域形成战略性、前沿性、稀缺性的科技创新成果,为我国能源革命助力。
八、福建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
机构方向与定位:
研究院按研究方向设气候变化与陆地碳汇、清洁能源和节能减碳、节材增效与固废资源化、碳汇计量与碳排放核查、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与法律、微生物固碳与海洋碳汇6个研究中心。
福建师范大学碳中和研究院是面向碳中和重大战略,服务深度社会经济发展转型,以期实现低碳甚至零碳排放和基于技术变革的增汇目标的综合性研究院。旨在开展碳中和基础理论、减排增汇技术、清洁能源、产业结构调整、政策法规、碳核算、交易和碳金融体系构建等综合研究,为国家、省和各级地方政府提供碳达峰、碳中和政策咨询,为企业提供绿色转型解决方案,为福建省的碳中和战略提供技术支撑和智力保障。
九、兰州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
机构方向与定位:
绿金院以“培养金融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实现生态文明,奉献美丽中国”为使命,以资源互通、全面交流、科学研究、主动服务为理念,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绿色金融学术高地、绿色金融高端智库、绿色金融人才培养基地和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平台。
目前绿金院下设4个研究中心,分别是:绿色金融政策研究中心、绿色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绿色金融产品创新研究中心、绿色金融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