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门户网
首页 市场分析 全球自愿碳市场火爆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

全球自愿碳市场火爆 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迅速

随着中国争取尽早重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以及香港交易所去年10月推出全新的一站式国际自愿碳市场Core Climate,关于自愿碳市场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 此外,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实现净零目标的行列,企业对碳抵消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强制性碳市场已经不能满足成千上万的公司的需求,建立高效、透明的…

碳减排

随着中国争取尽早重启CCER(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市场,以及香港交易所去年10月推出全新的一站式国际自愿碳市场Core Climate,关于自愿碳市场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市场的关注。

此外,越来越多的公司加入实现净零目标的行列,企业对碳抵消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强制性碳市场已经不能满足成千上万的公司的需求,建立高效、透明的自愿碳市场成为达成净零排放目标的关键一步。

Core Climate上线仅4周就促成超过20名参与者完成超40宗交易,涉及约40万吨碳信用额。

国际市场研究机构“研究与市场”预计,到2027年全球自愿碳市场价值将从2021年的约20亿美元增至 171.1亿美元,2022至2027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将高达42.91%。

到2027年全球自愿碳市场的碳信用额交易量有望从2021年的约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增至6.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2022至2027年间的复合年均增长率约为14.69%。

近日,世界经济论坛(简称WEF)也发布自愿碳市场(Voluntary Carbon Market,简称VCM)报告,深入分析当前影响VCM发展的因素。

当前全球VCM的发展非常迅速,报告认为2030年市场每年将提供26亿吨的碳交易额度,是2021的13倍。在2022年,全球VCM已经吸引了12亿美元的投资。

很多知名企业,比如微软、苹果、谷歌都大型企业等都承诺了碳中和,并在自愿市场购买碳信用额。对于碳信用项目的开发,也兴起了很多碳捕获、直接空气捕获等公司。

自愿碳市场为何这么火热?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01 自愿碳市场与强制碳市场

简单来说,碳交易市场大致可分为强制性碳市场和自愿性碳市场。主要区别在于排放主体是否具有满足政策或法律上的减排要求的义务。

强制性碳交易市场最初基于《京都议定书》所提出的机制,以碳排放配额(Emission Allowance)进行交易。全球逐渐发展出了区域和全国层面的碳市场,如欧盟碳市场(EU ETS),美国区域温室气体减排行动(RGGI)、加州总量控制与交易计划(CCTP),韩国碳市场(K ETS),中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CN ETS)等等。

被纳入市场中的企业须在规定期限内向监管机构报告排放量并完成碳排放配额的清缴。随着各国减排政策的不断收紧,强制性碳市场的范围将逐步扩大以达到全球减排的目标。

自愿性碳市场是没有履约义务的主体自愿购买项目减排量,即通常所说的碳信用(Carbon Credit),以实现自身碳中和所形成的市场,也是目前一般企业所能够参与的碳市场。企业多出于增强品牌建设、履行社会责任等自愿目的,而主动采取项目减排量交易行为以实现减排或达到自身碳中和。

《华尔街日报》指出,自愿碳市场的特点之一就是“自愿”,可以在强制性碳市场之外发挥作用,使企业、机构或个人能够在自愿的基础上购买碳信用,而不是出于合规目的。

越来越多的公司承诺通过尽可能减少自己的温室气体排放来帮助阻止气候变化。然而他们发现无法完全消除排放,甚至无法按照他们希望的速度尽快减少排放。对于旨在实现净零排放的组织而言,挑战尤其艰巨,这意味着从空气中排放的温室气体与其排放的一样多。

对于许多人来说,有必要使用碳信用来抵消他们无法通过其他方式消除的排放。由国际金融协会(IIF)赞助并得到麦肯锡知识支持的扩大自愿碳市场特别工作组 (TSVCM) 估计,到 2030 年,碳信用额度的需求可能会增加到目前的15倍或更多。

自愿碳市场的目标和全球气候计划保持一致,即到203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减少43%,到2050年全球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

02 自愿碳市场正处于一个转折点

自愿碳市场采用的碳信用,一个碳信用额代表减少一吨二氧化碳当量排放获得的凭证。比如植树造林的林业碳汇项目、避免垃圾填埋场或废水处理设施排放甲烷项目、可再生能源项目等。对于这些产生碳信用的碳减排项目,需要证明所实现的减排或二氧化碳清除是真实的、可测量的、永久的、额外的、独立验证的和独特的。

碳信用机制所签发的减排单位也可用于强制碳市场的交易。

过去,清洁发展机制(CDM)经常在碳信用活动中占据支配性地位。但在 2012 年 CDM 市场价格暴跌之后,CDM 项目交易趋于稳定。

各国政府也在发展国内碳信用机制。这些项目不仅会为当地带来收益,还为企业创造了一定的灵活性以适应国内碳定价政策。目前,只有两个国家级运作的碳信用机制(在日本和韩国),允许使用国际项目减排量。国际民航碳抵消和减排计划(CORSIA)是一项强制国际航空公司递交适当碳信用额度的国际航空补偿机制。

世界经济论坛的报告认为,自愿碳市场一边蓬勃发展,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自愿碳市场的交易质量和可信度不高。由于自愿碳市场缺少明确的监管,只依赖企业自主减排活动,当前市场的交易质量很难与强制碳市场相比。此外,碳信用的交易可信度还需要机构的认证,以便提高市场的交易规模。目前,自愿碳市场诚信委员会(Integrity Council for the Voluntary Carbon Market)可以为碳额度增进信用。

二是由于缺乏明确监管,一些碳抵消项目偶有被指存在“漂绿“或误算的风险,其诚信度和可信度也受到损害。投资者们对于利用碳信用的抵消机制的质量和完整性都保持高度担忧。

不少企业表示:自愿碳市场没有得到科学碳目标(SBTi)的认可,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购买碳信用额呢?

由于实地监管的成本较高,项目质量保障受限,这也会进一步损害碳信用的可信度。参与这些抵消项目的企业将面临高企的声誉风险。

此外,企业在众多因素影响下,参与自愿碳市场的活跃度并不高。根据WEF统计,尽管超过90%的企业制定了气候行动计划,但只有25%的企业愿意主动支付一定成本以便实现减排目标。在调查中,超过50%认为当前市场的透明度不高,规则不完善。40%担心参与自愿碳市场会为企业带来声誉风险。

中国的自愿碳减排项目(CCER)是中国版的碳信用,于2017年暂停审批备案,其原因就是由于部分项目不够规范、市场交易量小等,国家发改委叫停。

03 自愿碳市场存在大量机会,中国拥有庞大供给

事实上,自愿碳市场存在大量机会。比如,开发林业碳汇项目能够增加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更好地保护生物多样性。

自愿减排项目也是企业实现净零目标的关键,企业可以通过购买碳信用补偿短期内无法立即减少的排放量。自愿碳市场对于走完最后“一公里“非常重要,即中和最后10%无法进一步减少的排放:企业在达到净零排放后,仅使用高质量清除碳信用来平衡残余排放量,高质量清除是指符合额外性标准(即如果不这么做就不会清除)的温室气体清除量,并且基线准确,碳核算方法健全,耐久性高,泄漏风险低。但同时采用减排手段而不是碳信用进行减排,避免“漂绿”。

增加碳减排和清除的资本流量。自愿碳市场预计将在2022年引导超过12亿美元的投资流量,有助于减少约1.61亿吨碳排放。

无论从自愿碳市场的机制,还是从企业实际参与的活动分析,市场的透明度和可信度都是急需改变的重要部分。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强制碳交易市场应该说已经取得了较好成绩,我国碳交易市场的第一个履约期完美收官,市场运行健康有序,交易价格稳中有升,有效促进了企业减排和绿色低碳转型。但在交易量、流动性、价格、投融资功能等方面,同欧盟碳市场相比可能还有一定的差距。

全球自愿碳市场发展最为强劲的地区是亚洲,2021 年亚洲贡献了最多的自愿碳信用额度。拉美地区对自愿碳市场的建设和参与度也颇高,随着该地区多国鼓励 CCUS 等低碳技术,该地区有望在未来几年成为高质量自愿碳信用额的主要供给方。

对于碳信用机制来说,关键是要保证协同性和避免重复计算。

如何将中国巨大的自愿碳信用供给与国际上最大的自愿碳信用需求结合起来是一个挑战。北京绿色交易所总经理、北京绿色金融协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梅德文表示,建设更加金融化、更加国际化的自愿碳市场交易平台,从而把供给和需求连接起来,以获得国际碳市场的话语权与定价权。

我国的强制配额交易和自愿减排交易几乎同步启动,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于 2021 年 7 月16 日正式启动上线,而自愿减排市场则处于调整和起步阶段。

对此梅德文指出,国际社会正在构建统一、透明、具备流动性的国际自愿碳市场,而且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市场需求。鉴于中国具备世界上最大的新能源体系,事实上已经形成了巨大的自愿碳市场的碳信用的供给。

【版权声明】
1、本网为公益类网站,本网站刊载的所有内容,均已署名来源,仅供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使用;
2、文章来自网络,本站编辑发布,不代表双碳门户网立场,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
3、如本站发布或转载的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联系站长修改、删除!联系QQ:540383622;
4、转载本文请注明出处,本文链接: https://www.cmenhu.cn/13062.html
双碳门户网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碳达峰

为您推荐

发表评论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629274615(姚先生)
13139333945(马先生)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540383622@qq.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