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海市发改委印发《上海市能源电力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方案提出目标:到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碳排放强度下降至4吨/万千瓦时左右;到2030年降至3.8吨/万千瓦时左右...
我国碳市场自试点起步,十余年的实践证明:碳市场能够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已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自2021年7月16日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
碳交易市场的由来 碳交易市场除了强制的碳交易市场外,还有一个针对低碳或者脱碳企业打造的自愿减排市场(CER)。这个市场最开始是发达国家设想出来的。当时发展中国家要承担自愿减排的义务...
8月10日,天津市生态环境局发布了关于天津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纳入企业2021年度碳排放履约情况的公告,全市试点纳入企业共139家,完成履约企业139家(名单见附件),履约率100%...
碳边界调整机制作为一种防止“碳泄漏”的制度安排,本质上属于贸易政策,其逻辑动机在于解决碳减排的国际协调问题。在当前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下,碳泄漏客观存在,背后反映的是不同国家气候政策...
自2021年7月16日正式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全国碳市场运行一周年有余。近日,作为全国首家综合性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天津排放权交易所总经理李天在接受了财联社专访时表示,当前全国市场和地...
首先,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不断提升我国出口商品的“碳竞争力”。目前,欧盟碳边界调整机制将进口货物生产国的碳减排努力(主要是碳交易和碳税)纳入了抵扣范围,并且过渡期后将以欧...
8月5日,由新华社民族品牌工程办公室、新华网、井冈山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碳达峰 碳中和”创新发展高峰对话在江西井冈山开幕。会上,中国建筑西南设计...
可替代的能源驱动不仅在陆地上有其价值,在水上也十分重要。根据在“阿尔斯特河上的电动船舶”(E-Mobilität auf der Alster)这一项目,汉堡市政府决定从2025年...
8月10日,北京首个绿色生活碳普惠活动平台“绿色生活季”小程序正式上线。平台是北京市民参与减污降碳的重要载体,为每个市民建立了个人碳账本,让市民绿色低碳行为及时“兑现”奖励,让绿色...